吉林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吉林小说网 > 重生1980:开局放弃返城娶村花 > 第518章 自述(一)

第518章 自述(一)

但他真的在结婚之前,就把户口迁移到了俺们河东村,还让村支书张金忠帮他划分了宅基地,盖起了大瓦房!

而且他也一直没有被“割资本主义的尾巴”,反而把生意越做越红火!

我十分眼热,也想跟着松哥去做生意,既能赚到钱,还能学一些生意经。

但我的老爹老妈却不允许,他们怕万一哪天又要整顿,我会受到牵连,说不定就要挨批斗或者蹲局子。

我跟他们说了不要紧,现在政策已经放开了,不会再限制人们经商了,可是他们半信半疑,说是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。

后来,他们觉得好像真的没有危险了,于是就终于允许我跟着松哥做生意了。

我们也在松哥的指点之下,在人多、热闹的地方开始了一家小吃摊,用松哥的话说,就是加盟连锁店,生意还真的很红火呢!

我们每个月只需要象征性地给松哥交点加盟费,就可以了。

要是放在以前,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大笔钱了,足够让我们一家人心疼好几天,每次说起这笔钱都会感到痛心疾首。

但现在,这点钱和我们赚到的钱比起来,就太微不足道了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
我们一家人赚到了不少钱,比以前单纯靠种地的收入可是高出太多太多了!

我不忍心看着爸妈太操劳,于是干脆把我姐和我姐夫他们一家人也喊来了,大家一起做。

农忙的时候,他们该种地就种地,该干啥就干啥。

农闲的时候,他们就会过来帮忙,也能给家里增添很多收入。

要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用不了多久,我们家和我姐家就能富裕起来了,以后给孩子买点小零食,给老人买件衣服,也就不用那么紧巴巴的了,这都不是事。

松哥的生意开始越做越大,我听说他很少回村了,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县城里忙。

我虽然也在县城里做小吃摊,但见到松哥的次数比以前少多了。

松哥带着几个人去了五羊城,倒卖了一批衣服和电子手表回来,生意做得很火,比以前单纯地只开小吃摊的时候赚的多多了。

他的小吃摊也扩展了业务,增加了火烧豆腐脑、烤地瓜等小吃。

他把这些小吃的做法也教给了我,我们家的小吃摊也扩展了这些种类,生意更好了。

但是渐渐地,在这个地方开小吃摊的人越来越多,竞争也越来越激烈。

后来开小吃摊的人太多了,我们赚到的收入就直线下滑了。

因为这个地方的人流量基本上就这么多,但是现在却多了好多人来分蛋糕。

以前这里只有我们一家小吃摊的时候,顾客们几乎没什么选择,只能在我们家买吃食。

但现在小吃摊太多了,各种各样的小吃种类也太多了,顾客们就可以变着花样的挑选了,这就相当于分流了我们家的顾客。

主要是因为大家看到我们赚了不少钱,就眼热了。

而且大家也逐渐发现,官方是真的放开了政策,不限制老百姓们干点小买卖了,于是胆子慢慢大起来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
再加上这些小吃几乎没有太大的难度,很容易被人复制。别的小吃也很容易做出来。

俗话说:“高手在民间”,有很多人做小吃的手艺真的是很不错呢。

以前官方没放开政策的时候,他们就只能在家里做给自己的家人们吃。

现在就可以把这手艺拿出来,靠这小生意赚点钱了。

后来我们摆小吃摊的地方,就变成了僧多粥少,狼多肉少,大家互相竞争,谁也赚不了太多钱了。

这段时间,我和松哥联系的越来越少了,我开始有点恐慌了,也有些害怕了。

原来在村里的时候,我和他是最好的哥们,是过命的兄弟!

但现在随着见面的次数减少,联系次数减少,我们的感情似乎也在渐渐疏远。

我真怕将来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普通的朋友,见了面还要互相问好。

以前在村里的时候,没有人看得起我,都觉得我是一个不学无术、游手好闲的混子,大家都离我远远的,也不让自己家的孩子跟我玩,生怕我把他们带坏了。

但只有陈松哥不嫌弃我,还教我很多知识和道理,我在村里就只有他这么一个好兄弟,我不想失去他。

而且我发现松哥能够创业成功,绝对不是误打误撞的碰上好运气了,而是因为他真的有生意头脑!

只要坚定地跟随松哥脚步,我不仅不会失去他这个好兄弟,还能赚到更多的钱!

小吃摊的生意不忙了,用不了这么多人了,光是我老爹老妈两个人就忙得没啥可忙的了,每个月的收入也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,比以前的收入减少太多了。

虽然这还是比以前单纯种地时候的收入高,但我们经历过赚钱多的阶段了,现在看到收入大幅度的减少,还是会觉得很担心,很有恐慌感。

于是我又再次找到松哥,想让他帮我指一条明路,带带我一起赚钱。

然后松哥就让我去了贵省,帮他收购当地的干辣椒和各种香料。

我长到这么大,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控制,自己单干,我突然有一种“天高任鸟飞,海阔凭鱼跃”的爽感!

虽然我不喜欢干农活,但我其实非常善于交际,也很爱吹牛、跟人聊天,用松哥以前说过的一个词就叫做“社交牛x症”!

渐渐地,我在贵省交下了一帮好朋友,也在当地的老百姓之中有了一定的威望。

因为我负责收购干辣椒和各种香料,价格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内,是由我说了算。

他们的农产品是否合格,定价是多少,我们收不收,都是由我说了算,所以他们都供着我,不敢得罪我。

但我从没因为自己有这点小小的权利就仗势欺人,或者骄傲自得。因为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,能体会他们的不容易。

辛辛苦苦种点地,产出一点农产品,想换几个钱给家里用,尤其是在这穷乡僻壤地偏远地区,号称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尺平”的贵省,老百姓们就更不容易了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