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吉林小说网 > 重生06手工狗的明星女友 > 第102章:老匠人的困境

第102章:老匠人的困境

在客栈用过早饭后,刘怡霏再次拜访了老银匠的作坊,心中带着昨日与陆游讨论后那份奇妙的共鸣感。她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沉默匠人的世界。

老匠人对她的再次到来似乎并不意外,只是默默点了点头,继续手中的活计。今天,他正在尝试将一幅新的、更为复杂的图腾转移到银片上。刘怡霏注意到,他的工作台一角,摊开着几张己经有些磨损、边角卷起的厚纸,上面是用铅笔精细绘制的手稿图样。

工作似乎遇到了瓶颈。老匠人对着手稿和图腾原图比对了许久,眉头紧锁。他尝试在银片上用细针勾勒轮廓,但几次下笔都显得有些犹豫。刘怡霏安静地看着,发现他时不时会用橡皮擦掉不满意的线条,或者因为用力过猛,在银片上留下了难以完全抚平的痕迹。修改的过程显得异常艰难和滞涩。

“老师傅,”刘怡霏忍不住轻声开口,怕惊扰了他的专注,“是图样太复杂了吗?”

老匠人抬起头,浑浊的眼睛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 frtration(挫败感)。他放下手中的工具,拿起那张己经修改多次的手稿,长长地叹了口气,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慢慢说道:“老了,眼睛不行了。画一遍,改一遍,太费神。客人想要个新样子,跟我这个老样子结合一下,我画了三天,还是觉得不对。”

他用粗粝的手指指着图稿上几处被反复擦拭修改的地方:“这里,比例差一点,整体味道就变了。那里,线条不够流畅,打出来就僵硬。”他摇了摇头,“想改得精准,难啊。不像年轻时,心里有谱,手上就跟得上。”

他又指了指旁边一个己经完成大半的、纹样相对简单的银镯,那是他重复制作过很多次的传统款式:“这样的,闭着眼睛都能做。但新的、复杂的,尤其是客人指定要的,画图这关就卡住了。画不好,后面所有的錾刻、打磨,都白费力气。”

刘怡霏看着老人眼中那种对于技艺精益求精的执着,以及面对新挑战时的无力感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她想起昨天陆游说的话,关于“创造”的核心是相通的。这位老匠人无疑拥有顶尖的“创造”手艺,却在“设计”和“修改”这个前置环节上,被传统的、纯手工作业的方式束缚住了。

“而且,”老匠人又补充了一句,语气更加低沉,“就算这次勉强画好了,下次客人想要个差不多的,或者稍微变一点点,我又得从头再画一遍,很难保证一模一样。这东西,没法‘留底儿’,也没法‘复制’。” 他话语里透露出对技艺传承和效率的深层忧虑。

这一刻,刘怡霏深刻地理解了老人的“困境”。它不仅仅是眼睛花了、手不稳了的问题,更是传统手工艺在面对个性化、多样化需求时,在设计和复制环节普遍存在的效率瓶颈和传承难题。他缺的不是匠心,不是手艺,而是一个能解放他、让他更专注于核心创作环节的现代工具和方法。

她没有立刻说出“我朋友可能有办法”这样的话。她知道,对于这样一位固守传统的老匠人,贸然提出用现代技术介入,可能会引起排斥。她只是更加专注地观察,将老人工作中的痛点、他使用的工具、他修改图样的方式,都默默记在心里。

在作坊又待了一会儿,看老人暂时放下那个复杂的图样,转而去做一些基础的捶打练习后,刘怡霏才悄悄起身离开。

回到客栈时,陆游刚整理完昨天在博物馆拍的照片,正在电脑上绘制那个老式示波器某个电路的改进草图。看到刘怡霏回来,他放下手中的数位笔。

“怎么样?今天有新的发现?”他注意到刘怡霏的神情不像昨天那样纯粹兴奋,反而带着一丝沉思。

刘怡霏在他旁边坐下,将她观察到的情况娓娓道来:“老师傅遇到麻烦了”她详细描述了老匠人如何因为图样复杂、修改困难而陷入瓶颈,以及他对于无法精准复制和留存设计底稿的无奈。

“他不是不会做,是被画图这件事困住了。”刘怡霏总结道,眼神下意识地看向陆游,带着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期待,“看着他那个样子,我就想起你昨天说的,关于‘路径’和‘核心’。他的核心手艺是顶尖的,但‘画图’这个路径,好像成了阻碍他的栅栏。”

陆游安静地听着,手指习惯性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。他没有立刻提出解决方案,而是陷入了思考。刘怡霏的描述非常具体,让他能清晰地想象出那位老匠人在工作台前蹙眉修改的场景。

“纯手绘,修改成本高,难以复制和迭代”陆游低声重复着其中的关键点,眼神逐渐聚焦,“这确实是个典型的效率问题。而且,首接颠覆他的工作方式肯定不行,他未必接受,也可能适得其反。”

他抬起头,看向刘怡霏:“我们需要一个非侵入式的,能无缝嵌入他现有工作流程的解决方案。重点不是取代他的手艺,而是帮他解决掉‘画图’这个前置的、让他头疼的环节,让他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最擅长的錾刻和打造上。”

刘怡霏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对!就是这样!不能让他觉得我们是在否定他的方式,而是想帮他把路铺得更平一点。” 她立刻明白了陆游的思路,这完全符合他一贯的“技术服务于人”的理念。

“所以,”陆游的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了那种刘怡霏熟悉的、遇到有趣挑战时的表情,“我们不能送他一个完全陌生的、需要从头学习的复杂软件,也不能要求他改变用了大半辈子的纸笔习惯。得找一个过渡的,温和的,甚至带点‘手工感’的桥梁。”

他的目光扫过自己的工作电脑和旁边的数位板,一个初步的构想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型。“也许,可以从降低‘电子绘图’的门槛开始,同时保留他‘动手绘制’的感觉”

看着陆游己然进入思考状态,刘怡霏心中那点因为老匠人困境而产生的阴霾消散了。她知道,当陆游露出这种表情时,一个既尊重传统又巧妙融入现代智慧的解决方案,正在酝酿之中。而她,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沟通的桥梁,己经成功地将他那份硬核的创造力,引向了另一个需要帮助的、充满匠心的角落。这次滇南之行,果然远比观光更有意义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